CALM TALK 161 | 非稠環電子受體的材料設計與器件性能研究 |
發布人💪🏽🍪:張妮 發布時間:2024-01-22 |
報告人🌎:劉亞輝 特聘教授 主持人:唐正 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4年1月26日(星期五) 9:30 地點:復合材料協同創新大樓A212學術交流室 報告人簡介:劉亞輝 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於2013年和201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和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薄誌山教授⛓️💥。2020年加入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任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有機功能材料化學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等,開發了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軛聚合物給體材料等,做出了系列原創性的科研工作🧑🏼🏭,受到領域的廣泛關註。以第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包括J. Am. Chem. Soc.(1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Mater.(3篇)🌽,CCS Chem.(1篇),Sci. China Chem.(3篇),Adv. Energy Mater.(4篇)👆🏿,Adv. Funct. Mater.(2篇)👩🏻,ACS Energy Lett.(2篇)。入選山東省優青、山東省青年泰山學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的資助🎢,作為科研骨幹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報告摘要👨🏿🍼:近年來🎒,得益於窄帶隙稠環電子受體的蓬勃發展🟰,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迅速提高至19%🤖,展現出一定的商業化應用前景。然而,稠環電子受體復雜的梯形稠環意昂單元一般需要多步合成,會涉及較低收率的分子內的環合反應,導致小分子合成成本較高。開發兼具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受體材料是領域內的一大挑戰。基於以上思考,我們設計了多種非稠環電子受體,運用分子內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空間位阻誘導平面構型、二芳胺側基等策略,調控分子構型及聚集態🚽,探索分子結構與器件性能之間的關系✌🏼,獲得了系列原創性的研究結果。目前,我們獲得的非稠環電子受體的最高效率已經超過了19%🚣,展現出了良好的應用潛力🌮。我們的研究成果引領了非稠環電子受體的發展,開拓了一類新型簡單高效的電子受體材料,為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材料發展註入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