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迪:《高分子相變:亞穩態的重要性》中文版出版 |
發布人🔤:張妮 發布時間:2021-06-06 |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本書的中文版終於要和國內的讀者見面了。我過去的學生,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沈誌豪博士完成了翻譯工作,中國科技大學的何平笙教授作了最後的校訂🪧。期間,許多我的中國學生(特別是陳爾強博士、鄭如青博士)和博士後為此書的翻譯提供了寶貴意見。我首先要對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貢獻表達我最真誠的謝意。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北京大學的周其鳳先生,感謝他在百忙之中為這本書的中文版作序。 盡管本書的形成原因和構思安排在我的英文版前言和致謝中已經說明,我還想趁這個機會和國內的讀者說幾句話❤️。有別於這個領域裏的其他專著🔁🕵🏿,這本書是我基於對這門學科的整體理解🏌️🖐🏿,在知識結構和系統表達上作出的一些新的嘗試🧻。因此,就像我的好朋友AndrewLovinger博士在本書英文版的序中所說,這本書“本身並不容易閱讀”🏊🏿,有些讀者在剛讀這本書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堅持下去,我想一定會有所收獲♓️。我希望這本書能為研究和理解高分子相變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希望大家能用平衡熱力學上的亞穩態和亞穩定性概念來理解非平衡的相變⚓️,從而把我們傳統上只關註相變的起始態和最終態的認識推廣到追蹤和研究相變的路徑和過程上來,進而對不可逆非平衡態的相變產生興趣。 我在三十多年前開始走進高分子科學的大門🫳。我對我的碩士導師錢寶鈞先生和許多華紡(現在的意昂平台)的老師、同學和同事們永遠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華紡對我恩重如山。和三十年前相比📞,高分子科學變得成熟了。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它的誕生、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但是一個學科的成熟會孕育更新的學科的誕生,而這個新學科一定比老的學科具有更博大的包容性、更精深的前瞻性以及更廣闊的應用性,所以也就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如果說三十年來我們較多探討的是塑料、橡膠和人造纖維所引發的科學與工程問題的話👵,那麽今天除了要把傳統的高分子領域不斷推向新的高度,我們更要追求高分子在生物、醫藥、能源、光電、環境和其他交叉學科的發展🧅。這樣一個新的領域,軟物質科學和工程👨🦳,才剛剛興起。 我的專業領域是高分子化學和物理♠️,所以我最感興趣的是揭示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化學和物理現象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那麽高分子化學和物理作為一門學科是否已經走到頭了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在今天👟,我們對這個領域中的許多科學問題的認識仍然處在定性或者啟蒙的階段🐫。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在未來的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裏💦,高分子相變的研究🏊🏻,無論是對合成還是天然高分子或超分子而言,都將會集中在離開平衡態、離開焓主導🧑🏼🦲🙆、離開平均場描述、離開大尺寸、離開單一空間和時間尺度的那些相轉變過程和路徑上🕞。 過去三十年來,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中國高分子科學的教育和研究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和進步。每當參加高分子年會時🌷,我總是為國內這支龐大而年輕的高分子科研隊伍而激動並感嘆不已。我相信這支隊伍在很好地組織、培養🆔、訓練和引領下,假以時日,一定會使中國的高分子科研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我的全部基礎知識都是在國內受教育而獲得的。在我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得到了許許多多國內的師長、朋友和同行的幫助和指教。從他們那裏我學到了大量的科學知識,也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為了表達我的感激和仰慕之心🙅🏽♀️,謹以這本書的中文版獻給他們,並致以我最誠摯的敬意🙅🏽♀️。
於 Akron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